<

维修案例

亚盈平台机电是一家专注于工业机器人维修的高科技企业,亚盈体育致力于国内外各种机器人的维修保养、配件销售的高科技企业,业务范围涵盖FANUC发那科、KUKA库卡、亚盈体育在线入口、安川等品牌,在业界

机器人维修
联系人:曾先生
维修热线:15913182080曾工

QQ号:95652457

邮箱:297427020@qq.com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中山大道中1218号朱村商贸大楼5层


微信二维码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维修案例

一周打一针的超长效“胰岛素”来了;司美格鲁肽让胰腺炎风险增900% 等8条快讯

时间: 2023-12-01 12:50:00 |   作者: 亚盈平台

  国际知名医学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5日发表了一篇关于减肥药的文章,文章介绍了一项科研人员的最新研究结果,研究结果给时下热销的GLP-1类减肥药泼了一盆冷水。研究指出,丹麦诺和诺德研发的司美格鲁肽这类药物可能会增加使用者患严重胃肠道疾病的风险。

  这项新的研究结果是由加拿大的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一个科研团队做出的。研究人员称,诺和诺德公司研发的两款GLP-1类药物虽在部分国家获批用于减肥,但由于参与临床试验的人数相对较少,随访时间也比较短,还无法发现十分罕见的不良反应。本次研究对一个包含有1600万患者信息的诊断与处方数据库进行了分析,最终选取了5400多条有效记录。

  与另一类减肥药——安非他酮/纳曲酮的严重副作用发生率相比,使用GLP-1类减肥药出现胃相关风险增加近4倍,胰腺炎风险增加9倍,肠梗阻风险则增加了4倍。研究人员表示,出现副作用并不会因使用者的目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无论是用来医治糖尿病还是减肥。目前,对于这一最新研究,诺和诺德还未予以置评。今年以来,受旗下药物司美格鲁肽热销的拉动,诺和诺德股价一路飙升,今年9月公司市值超过路威酩轩成为欧洲市值最高企业。(来源:环球网)

  记者7日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获悉,该院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杨慧团队与深圳市儿童医院的科研团队合作,开发出一种简单、全封闭、高度集成的微流控系统,实现了对多种呼吸道病毒及其变种的精准检测。相关成果于近日发表在《生物传感器与生物电子学》杂志上。

  病毒是导致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的因素之一。传统诊断方法常常要复杂的实验设备和较长的检验测试周期,且存在着高成本、低灵敏度等问题。

  杨慧介绍,传统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只能确定病毒类型,如果要检测同一病毒的不同变异株,就有必要进行昂贵且耗时较长的基因测序。

  为解决以上问题,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微流控系统,该系统能对新冠病毒及其变异株(BA.1、BA.2和BA.5)、甲型流感病毒(H1N1)、甲型流感病毒(H3N2)、流感病毒(IVB)和呼吸道感染病毒(HRSV)进行精准识别。

  据悉,这项研究具有将实验室科学带入社区诊所的能力,是诊断技术领域一项重大突破。随着针对多种疾病诊断试剂的持续开发,该微流控系统在疾病预防、健康监测以及个性化医疗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应用价值。(来源:科技日报)

  为加强对纳入医保支付范围的医疗服务行为和医疗费用的监管,国家医保局8日就《关于加强定点医药机构有关人员医保支付资格管理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2023年10月17日。

  征求意见稿对管理对象和管理要求做了明确。管理对象为定点医药机构涉及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的有关人员,最重要的包含两类:定点医疗机构为参保人提供医药服务的医疗类、药学类、护理类、技术类等卫生专业方面技术人员;定点零售药店为参保人提供使用基金结算的医药服务的药师(含执业药师、中药师)。有关人员按照其注册执业的定点医药机构与医疗保障经办机构签订的服务协议,即获得医保支付资格,为参保人提供医药服务,并纳入医保监管范围。

  征求意见稿提出,医疗保障经办机构对有关人员违反服务协议、违背服务承诺的行为,可参照记分标准对相关责任人员记分,及时将记分情况通报相关责任人员所在定点医药机构(含多点执业的定点医药机构)。当年度内记分累计达到一定分值后,按照服务协议约定,中止或终止相关责任人员支付资格和医保费用结算。

  征求意见稿提出,各级医疗保障经办机构应当畅通异议申诉渠道,受理定点医药机构对本机构有关人员对记分结果、登记备案状态动态维护异议提出的陈述、申辩。(来源:新华社)

  自1922年发现胰岛素,至今已有百年历史,胰岛素也历经了从动物提取、人工合成、到长效胰岛素及口服胰岛素的开发,历经了一代又一代的发展与变革。

  到目前为止,胰岛素依旧需要每日注射,而每日给药的方式增加了副作用发生概率,降低了患者用药的顺应性。要想解决这一个问题,一方面是开发口服的胰岛素制剂,另一种办法为研制一种更长效的胰岛素制剂,减少胰岛素的用药次数,这也是当今胰岛素研发的两大主流方向。

  口服胰岛素方面,虽然至今还未有产品问世,但是全球首款口服GLP-1药物司美格鲁肽的成功问世也为其注入了一剂强心针,相信未来口服胰岛素也会实现至从零到一的突破。

  那么当前超长效胰岛素的研发进展如何?据笔者调查,全球已有多款超长效胰岛素进入临床阶段,最高已经进行至NDA申请阶段,胰岛素每周注射一次的时代或即将到来。

  当前进展最快的药物,当属诺和诺德的Icodec胰岛素(依柯胰岛素),该胰岛素已于今年5月在我国递交NDA申请,并且已获受理。该胰岛素经过结构修饰与优化,可显著延长半衰期,半衰期可达到196小时,若能成功上市,将可实现每周给药一次。

  依柯胰岛素的NDA申请,主要依托于6项ONWARDS(1-6)临床3期数据,其中ONWARDS(1-5)为关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试验,ONWARDS6为关于1型糖尿病患者的试验。

  临床试验多个方面数据显示,通过同对照组德谷胰岛素或甘精胰岛素的对比,在降低HbA1c方面不劣于已上市的一些胰岛素,证明了Icodec胰岛素的非劣效性。

  除有效性不劣于当前已上市几款胰岛素外,安全性方面也良好,试验中未发现明显的低血糖发生频率上的差异。

  诺和诺德已于今年5月在中国以及美国等地递交注册申请,并且已获受理,胰岛素周制剂时代指日可待。

  除诺和诺德的依柯胰岛素外,礼来的LY-3209590胰岛素周制剂也进行到了临床3期阶段。

  据药智多个方面数据显示,LY-3209590是一种与Fc结构域融合的重组基础胰岛素,适用于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临床2期多个方面数据显示,与德谷胰岛素相比,服用LY-3209590的患者实现了类似的长期血糖控制。多个方面数据显示,研究开始时,研究参与者的平均HbA1c为8.1%,而在32周研究结束时,LY-3209590组的HbA1c平均降低了0.6%,德谷胰岛素组的HbA1c平均降低了0.7%,LY-3209590表现出了非劣效性。

  此外,每周注射一次的LY3209590表现出了更好的安全性,使用LY3209590或许将有利于降低低血糖发生率。

  以上两款进口胰岛素周制剂均进入临床3期及以上阶段,国产药物中进展最快的胰岛素周制剂当属甘李药业的GZR4,目前已经进行至临床2期阶段。GZR4是中国首款由本土企业自主研发并获得临床批准的超长效胰岛素周制剂,若是能成功上市,将为我国乃至全球糖尿病患者带来革新性的治疗选择。

  根据诺和诺德2023年度H1报多个方面数据显示,诺和诺德上半年销售额为1077亿丹麦克朗,其中糖尿病以及肥胖药物的销售额增长36%,销售额达到990亿丹麦克朗,占公司半年的销售额90%以上,而其余领域管线为诺和诺德当前在研慢性病管线,已有多款药物处于临床3期阶段,其中不乏一些重磅产品。

  此外,诺和诺德近期也频繁通过并购来加强自身的慢性病管线(主要为减重),或将持续在慢性病领域大放异彩。

  作为老对手,慢性病领域也一直是礼来的布局重点。而近年来礼来与诺和诺德在糖尿病领域及减重领域的博弈看点十足。

  礼来更注重全面发展。2023年H1报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3上半年礼来销售额达152.72亿美元,其中糖尿病领域药物销售额为92.01亿美元,肿瘤学领域药物销售额为30.27亿美元,免疫学领域药物销售额为17.06亿美元,神经学领域药物销售额为7.477亿美元,其他领域药物销售额为5.899亿美元。由此可计算出糖尿病药物销售额约占礼来总销售额的60%,虽不如诺和诺德占比,但该领域也是礼来的重点布局方向。

  管线方面,礼来在研多款重磅产品齐头并进,胰岛素周制剂、ANGPTL3 siRNA以及Donanemab等药物均处于不同的阶段。

  诺和诺德与礼来的较量还在持续,也正是因为这种共同进步的精神,促进了药物研发水平的逐渐进步,使得胰岛素逐渐更新换代、即将迈入每周注射一次的时代。双方追求极致的精神,也值得众多药企学习,也只有这样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 (来源: 药智网)

  一款国产创新药,撤回上市申请近日,兆科眼科发布了重要的公告披露,公司主动撤回了用于干眼症治疗的环孢素A眼凝胶的药品注册申请(NDA)。

  对于撤回原因,兆科眼科方面表示,就本项申请的最新进展,经过与监督管理的机构的多轮沟通,公司认为需花费更多时间以充分回答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CDE)提出的额外问题,预期将超过补充资料法定提交的时限。因此,在咨询CDE后,公司主动撤回这一申请,并计划于申报资料补充更新完成后重新递交药品的注册申请。

  公告显示,2022年6月,兆科眼科的环孢素A眼凝胶新药申请就已获得CDE受理,并于今年1月通过了国家药监局的药品注册及临床试验现场核查,以及广东省药监局的生产质量管制规范(GMP)审查。

  另据兆科眼科2023年业绩中报显示,兆科眼科还在全世界内进行环孢素A眼凝胶的市场布局,其已在今年2月与美国FDA举行了一次新药试验申请前会议,正致力于2024年在美国提交新药试验申请。( 来源:医谷)

  营收比肩司美格鲁肽,恩格列净为何在国内没成药王?众人皆知GLP-1为药王,但又有几人深思其究竟何以称王?难道真的是因为强大的销售业绩吗?

  复盘近些年全球药物历史销售情况,能清楚的发现,GLP-1药物虽然销量不俗,但却也并非完全不可一世。同为降糖药物的SGLT2抑制剂恩格列净(Jardiance),实则也有着不输于司美格鲁肽(Ozempic,不包含减肥适应症)的表现:2022年全球营收高达82.15亿美元,位列全球第15为,且仍处于快速地增长趋势中。

  从长期趋势看,即使恩格列净难以达到司美格鲁肽的高度,也仍属于“药王级”产品,但就是这样一款明星产品在国内却鲜有声量。为何两款明星药物的国内表现如此割裂呢?究竟是何原因阻止恩格列净在国内成为药王呢?

  SGLT2抑制剂与GLP-1激动剂同为新兴的糖尿病药物,都在过去五年取得了快速地增长,目前营收也均在百亿美元级别。

  虽然恩格列净在营收上基本与司美格鲁肽的核心品牌Ozempic持平,可由于司美格鲁肽还有口服版Rybelsus和减肥版Wegovy两个品牌,因此整体上恩格列净的营收还是要低于司美格鲁肽的,但这依然足以称得上“药王级”表现。

  众所周知,司美格鲁肽除在控糖方面的亮眼表现外,还成功拓展至减肥适应症领域,因此市场很看好它的后市表现。与其类似,恩格列净的放量也与糖尿病以外的适用症拓展有关,尤其是2021年,恩格列净获批心衰适应症,从而彻底重塑了心衰药物的市场格局。

  心衰是一种常见且不可治愈的、可危及到生命的疾病,它往往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表现和终末阶段。有关数据显示,全球约有6000万名心衰患者,35岁以上人群心衰的患病率高达1.3%-2.0%。同时,心衰患者往往还与其他疾病共存,如肾脏疾病、糖尿病、冠心病等,因此心衰治疗方案也不一而足。

  在SGLT2抑制剂获批治疗心衰之前,这个领域的一线疗法为“金三角”疗法,也就是RAAS抑制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和β受体阻滞剂的联用疗法。随着相关临床试验的推进,SGLT2抑制剂被验证能够有效降低心衰的入院和死亡风险,因此在2021年其也被纳入到心衰一线治疗方案之中,由“金三角”疗法升级为“新四联”疗法。

  实际上,糖尿病与心衰之间关系紧密,22%的糖尿病患者被确诊为心衰,心衰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比例则为20%~40%。“新四联”疗法的确立,让这部分患者的糖尿病风险大幅降低,而作为SGLT2抑制剂龙头的恩格列净自然也就成为最大受益者,全球营收在2022年得到显著放量。

  今年9月,恩格列净又在慢性肾病适应症获批,有望进一步复刻在心衰领域的成功。与心衰类似,慢性肾病也与糖尿病高度相关,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中合并慢性肾病的比例可高达64%,这一适应症也有望成为恩格列净未来的增长动能。

  GLP-1药物的减肥适应症固然想象力极大,但SGLT2抑制剂一系列围绕糖尿病获批的新适应症同样不可小觑,这足以表明,恩格列净确实是一款与司美格鲁肽同等的“药王级”药物。

  单年创下82.15亿美元的营收,这样的销售数据不可谓不爆炸,足以证明它是一款畅销全球的明星药物。然而在国内市场中,恩格列净却与司美格鲁肽存在极大的差距,投资者深挖GLP-1产业链的情况下,不少投资者甚至都没有听过恩格列净的大名。

  极高的全球销售额与极低的国内关注度形成了明显的预期差,究竟是何原因造成了这种差异呢?这一切还要从恩格列净2020年被宣告专利无效说起。

  在恩格列净国内上市的第三年,江苏豪森、四川科伦、正大天晴、江苏万邦生化、杭州中美华东制药五家药企共同向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出请求,要求宣告恩格列净专利权无效。

  相关审查决定书显示:恩格列净的化合物专利申请日为2005年3月11日,原于2025年3月到期,而五家公司在2020年3月2日就开始申请无效。最终,国家知识产权局在2020年8月17日发布恩格列净《无效宣告请求审查决定书》,裁定其化合物专利无效。

  经此一役,恩格列净在国内失去了专利保护,众多国内仿制药企纷纷入局,争先效仿。短短三年时间,已有不下10家企业递交恩格列净仿制药上市申请,其中豪森药业在2020年7月拿下首仿,科伦药业、正大天晴、万邦医药、奥赛康获批上市。

  之所以恩格列净能够成为全球“药王级”产品,其核心原因仍在于欧美地区的专利保护,相关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欧美地区的恩格列净专利将于2028年才到期,这也是市场预期恩格列净能够继续创造新高的基础。反观国内市场中,由于专利保护早早失效,大批仿制药企入局导致竞争惨烈。尽管恩格列净适应症仍在扩增,药物疗效也很不错,但过早进入仿制药时代让其在国内市场失去了投资价值。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由于仿制药的提前涌入,促使恩格列净在2021年就提前进入国家集采目录。集采全面开启后,国内患者每日服用恩格列净的价格最低仅为1.84元,而美国假如没有医保的话,患者服用恩格列净的单日花费高达20美元,两者相差81倍。

  以史为鉴,恩格列净是一款不输于司美格鲁肽的“药王级”产品,但当其失去专利保护后,依然坠入凡尘。同样的,如今虽然GLP-1虽然销售火爆,但假如没有专利保护,也注定将会失去投资价值。

  GLP-1失去专利保护,这并非危言耸听,甚至非常有可能是近几年发生的事情。换句线多么火爆,未来投资者也将多么落寞,这是一种必然。

  第一代GLP-1药物利拉鲁肽的专利已经于2017年到期,华东医药在今年3月成功拿下利拉鲁肽的中国首仿,后续仍有通化东宝、翰宇药业等十多家企业申请上市。如果GLP-1仅有利拉鲁肽一代产品的话,那么它实则慢慢的开始失去投资价值。

  幸运的是,目前GLP-1抑制剂的主流药物为更加长效的司美格鲁肽,而其中国专利正常将于2026年才到期。尽管如此,华东医药从2021年6月起就慢慢的开始连续递交司美格鲁肽的专利无效申请,且于2022年9月5日获得知识产权局的专利无效判定。不过,诺和诺德已经对这一判决进行上诉,目前仍处于后续诉讼阶段。

  如果法院最终裁定司美格鲁肽国内专利无效,那么其无疑将很快复刻恩格列净的发展的新趋势。试想一下,恩格列净全球需求也很大,但有多少投资者关注它的产业链境况呢?当一款明星药物失去专利保护,那么它也就失去了大部分投资价值。

  对于“药王”一词,投资者应该理性看待。现阶段的热度完全建立在专利保护之上,如果专利失效,那么“药王”就注定将在国内市场中退位让贤。国内医药投资,不仅要看药品的价值,同时也要结合国内市场的具体情况。

  仿制药入局,明星药物的投资价值下降,但患者负担其实也会显著下降,这两者是正相关的关系。当一款药物失去投资价值,它或许却能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基于此,仿制药企业固然投资属性不高,但却仍是中国医药产业不可分割的一环,更是推动药价“便民化”的功臣。(来源: 医曜)

  7.创新药盈利模式探索,艾力斯为什么闷声发大财到底什么样的创新药才能够盈利?

  是进度领先的FIC药物,还是疗效卓绝的BIC药物,抑或是国内最常见me too药物?这是步入商业化阶段的biotech,迫切想知道答案的一个议题。

  答案可能有些出人意料。不一定要是FIC、BIC,me too依然有可能。这是来自艾力斯三季度的答案。

  凭借一款第三代EGFR抑制剂奥希替尼的me too药物伏美替尼,前三季度,艾力斯营收突破10亿元大关达到13.5亿元,同比增长160.52%,扣非净利润3.66亿元,同比增长1796.78%。这样的财报数据,再次超出市场预期。

  由于需要巨额研发以及不菲的销售费用,有钱有资源的创新药头部玩家,至今还没迈过盈利门槛,因此,创新药盈利很难,me too药物前途不大,成了不少人的共识。

  那么,为什么在FIC药物已建立明确优势的情况下,me too药物仍可以通过临床、医保准入、药物效果等差异化策略获取生存空间?艾力斯持续盈利背后,有什么商业逻辑值得行业借鉴呢?

  当众多创新药企围绕着百年不遇的靶点PD-1,研发了一批me too药物,但最终借此成功盈利的药企寥寥无几时,me too药物这一选项,已经被大多数药企排除在正确答案之外。

  在市场看来,如果me too药物能带领药企盈利,Biotech们怎么还处于亏损之中?

  这也导致,过去两年里,只要是me too药物就是不好的、不能盈利的,只要是FIC药物就会备受追捧。

  这是me too药物面对的真实情况。然而,艾力斯打破了不少人的刻板印象。

  在一众biotech中艾力斯率先上岸,不仅摆脱了亏损的泥潭,还一次次带来了超乎所有人预期的成绩单。

  8月29日,艾力斯公布半年报,上半年,公司总营收7.49亿元,同比增长149.24%;归母净利润2.08亿元,同比增长678.69%,业绩一路狂飙。

  到了三季度,艾力斯前三季度收入已经突破10亿元大关,达到13.5亿元,同比增长160.52%,扣非净利润3.66亿元,同比增长1796.78%。

  而支撑艾力斯业绩的,并非大多数biotech所追捧的FIC或BIC药物,而是一款平平无奇的me too药物伏美替尼。

  在伏美替尼获批上市之前,国内市场已有两款第三代EGFR抑制剂。一款是阿斯利康研发的奥希替尼,另一款是翰森制药研发的阿美替尼。

  其中,奥希替尼作为FIC药物,早已建立了自己的优势护城河。奥希替尼不仅创造了史上最长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和中位生存期记录,成功让肺癌患者的总生存期进一步延长至38.6个月,完全替代第一代EGFR-TKI。

  在国内,奥希替尼也是万众期待的明星药物。当时,奥希替尼在国内的获批上市仅用了7个月时间,成为有史以来进入国内最快的抗癌新药。2022年,这款奥希替尼全球营收已经高达50.15亿美元,其中中国区贡献收入13.36亿美元。

  另一款第三代EGFR抑制剂阿美替尼,背靠大药企翰森制药实力同样不可以小看。2020年,阿美替尼上市首年销售额就达到7亿元,到了2021年更是达到了15亿元。

  在这样的情况下,并未和这一些产品进行头对头临床试验的伏美替尼,却帮助艾力斯实现了盈利。

  对于当下还在为盈利所困的biotech们来说,艾力斯的盈利之路颇具启发作用。

  虽然伏美替尼并非FIC、BIC药物,但其占据了盈利的两个重要条件:瞄准的市场足够大、靶点的确定性足够高。

  我们都知道,肺癌是全球第二大癌症,所以在肿瘤药物研发中,一直有得肺癌者得天下的说法。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中国非小细胞肺癌市场在过去保持着稳定的增长,2020年为449亿元,预计到2025年这一市场规模将达到1186亿元。

  具体到EGFR非小细胞肺癌领域,据《Frontiers in Immunology》相关研究显示,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EGFR突变型占比约51%。也就是说,2025年这一市场规模将达到604亿元。

  这也意味着,在这一领域拿下哪怕10%的市场占有率,药企也将获得60亿元的收入。

  而伏美替尼所针对的EGFR靶点,又是一个确定性足够高的靶点。早在1988年,就有研究者将成药方向瞄准EGFR基因突变,针对该基因突变的药物也早已问世。

  这一确定性极高靶点,造就的重磅炸弹药物更是数量众多。比如,罗氏的厄洛替尼于2004年获得FDA批准后,2013年达到销售额巅峰13.39亿法郎。

  而由第一代EGFR抑制剂创造的最为国人所熟知的财富故事,还是贝达药业。在国内药企还在沉迷于仿制药的高额利润之际,贝达药业通过改造吉非替尼分子结构的方式,研发出了埃克替尼,于2011年开始在国内销售。十年时间里,为贝达药业带来了高达百亿元的销售额。

  对于后来者而言,瞄准EGFR靶点的优势还在于,能够轻松的享受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便利。经过一代代EGFR抑制剂的洗礼,患者对EGFR抑制剂的认知也在数十年中不间断地积累。对于新入局的药企来说,患者教育的投入就此省下。

  这样一个确定性极高的靶点,唯一存在的问题便是耐药性。不管是几代EGFR抑制剂,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都一定会出现耐药性问题。所以,后来者需要做的就是,对EGFR抑制剂进行打补丁式的更新换代。

  而在每一次打补丁的过程中,最先冲上来的玩家,都将获得丰厚的回报,这是一条已经被验证过的定律。

  伏美替尼便是这样一个幸运儿,作为国内前三名上市的第三代EGFR抑制剂,即便只是承接奥希替尼的部分溢出价值,就已经足够艾力斯赚得盆满钵满。

  当然,在创新药竞赛中,除了好的靶点、时机,好的策略也很重要。而这对药企的产品效果、商业化能力提出了要求。

  在产品效果上,伏美替尼用于一线M突变阳性非小细胞肺癌,对比吉非替尼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是20.8个月。非头对头临床试验的对比来看,伏美替尼是用于一线治疗的三代药物中,对患者的疾病控制期最长的。

  在商业化上,艾力斯选择两条腿走路,一面自建销售团队另一面和复星医药达成合作。目前,艾力斯自有经营销售团队已覆盖30个省市、超过1000家医院。而艾力斯的合作伙伴复星医药更是拥有强大的商业化能力,目前复星医药已覆盖超过2000家医院。

  或许是基于对产品的自信,又或许是对于销售团队的的自信,艾力斯对伏美替尼的定价甚至高过奥希替尼。

  按患者的月治疗费用来看,奥希替尼的服用剂量是1片/天,每盒30粒,月治疗费用4966.2元。而伏美替尼的服用剂量是2片/天,每盒28粒,可供14天服用,一个月至少需要2盒,月治疗费5364.8元。

  艾力斯用实际行动向我们展示了:即便在FIC药物已建立明确优势的情况下,通过临床、医保准入、药物效果等差异化策略获取生存空间,甚至有可能在某些维度上取得优势。

  当然,凡事总有两面性。长远来看,依靠一款me too药物也无法为艾力斯带来长久的富庶。如今,艾力斯的唯一核心支柱伏美替尼也面对着内忧外患的威胁。

  内忧在于,前文提及的EGFR抑制剂不可避免的耐药性。耐药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第三代EGFR-TKI也不例外。接受第三代EGFR-TKI治疗一年左右,患者便会开始产生耐药性,需要新的治疗药物接力。

  只靠一款三代EGFR抑制剂,艾力斯或许撑不了太久。这一点,贝达药业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2011年上市的第一代EGFR抑制剂埃克替尼,一直是贝达药业的主力产品。然而,随着一代EGFR抑制剂逐渐被三代药物取代,2021年贝达药业慢慢的出现了利润下滑的现象,到了2022年贝达药业的净利润仅为1.5亿元。

  未来三代EGFR抑制剂,也将逐渐被四代EGFR抑制剂所取代。事实上,目前包括正大天晴、贝达药业在内的药企,慢慢的开始了第四代EGFR-TKI的研发。

  当然,艾力斯自然也已经着手第四代药物研发。今年3月,艾力斯从和誉医药买进ABK3376,用于伴EGFR-797S耐药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不过,艾力斯能否在下轮迭代中继续保持优势,尚未可知。

  艾力斯的外患,则来自于不断加剧的EGFR抑制剂竞争。5月31日,贝达药业的贝福替尼获批上市,成为国内第四款第三代EGFR-TKI。

  不仅如此,目前国内还有3款第三代EGFR-TKI正在申请上市。石药集团/倍而达的瑞泽替尼预计将于三季度获批上市,奥赛康的ASK120067、南京圣和的奥瑞替尼则有可能于年底或明年年初获批。

  这意味着,不久后将会有7款第三代EGFR-TKI同台竞技,EGFR抑制剂竞赛进一步白热化。

  在第三代EGFR抑制剂时竞争不充分时,奥希替尼的溢出价值或许能够完全满足伏美替尼,而当参与者增多时,艾力斯的业绩能否继续保持向上还是个疑问。但艾力斯关于创新药盈利模式的探索,仍是有价值的。(来源:氨基观察)

  国产银屑病赛道即将打破外资多寡头格局有这样一种疾病,被称为“不死的癌症”,那便是银屑病。银屑病就是老百姓所说的牛皮癣。

  由于病因复杂,目前尚未有完全治愈银屑病的药物获批上市,大多数患者需要长期治疗,甚至终身服药。尤其是,患者人数相当庞大,全球至少已有6000万银屑病患者,仅中国就有超过700万人。

  在众多治疗药物中,疗效更佳的IL-17抑制剂深受市场关注。随着智翔金泰、恒瑞医药等国产药企即将进入市场,将有望打破诺华和礼来等外资多寡头格局。

  一般认为,TNF-α抑制剂是银屑病治疗的第一代药物,代表性药物包括艾伯维的阿达木单抗(修美乐)、安进的依那西普等。其中,阿达木单抗是知名的全球“药王”,曾多年蝉联全球药品销售冠军宝座,2022年全球销售额更是超过200亿美元。

  不过,TNF抑制剂有着非常明显的局限性,包括多种不良反应、无反应率较高等。之后药企研究了多个新靶点,但都未能成功。

  直到临床获益较为明显的白细胞介素17A(IL-17A)面世,才有了银屑病治疗的第二代药物——IL抑制剂,常见的IL标靶包括IL-17A及IL-23。

  IL-17A属于白介素-17家族的一种。IL-17是一种重要的促炎症因子,在1993年首次被科研人员发现,随后的研究发现:IL-17在包括银屑病、银屑病关节炎和强制性脊柱炎在内的多种自身免疫疾病的病理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从作用机制看,抗IL-17A单抗通过与IL-17A高亲和力结合并选择性地阻断IL-17A与其受体IL-17RA/IL-17RC的结合,从而阻断下游信号通路的激活和炎性因子的释放,能有效地缓解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症状。

  当然,除了TNF-α抑制剂、IL-17抑制剂以外,市场上能够治疗银屑病的药物还包括IL-12/23抑制剂、TYK抑制剂等。

  只不过,在阿达木单抗生物类似药轮番上场后,TNF-α抑制剂赛道的竞争变得愈发激烈,而且疗效不如IL-17抑制剂,市场地位或许会受到一定的挑战。

  以斑块状银屑病适应症为例,IL-17抗体的PASI75(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较基线%)数据相比TNF-α、IL-23、JAK能达到较好的疗效,或更快的响应。

  例如,TNF-α抑制剂阿达木单抗的PASI75(16周数据)为71%,依那西普的PASI75(12周数据)为47%,JAK抑制剂托法替布的PASI75(12周数据)也仅为54%。

  相较之下,IL-17抑制剂方面,诺华的司库奇尤单抗PASI75(12周数据)为77-82%,礼来的依奇珠单抗PASI75(12周数据)为87-90%,均高于太阳制药的IL-23抑制剂替拉珠单抗的PASI75(12周数据)。

  不同于竞争愈发激烈的TNF-α抑制剂赛道,IL-17抑制剂的市场之间的竞争尚未充分。

  目前,全球已有4款靶向IL-17通路的单抗药物获批上市。其中,诺华的司库奇尤单抗(Secukinumab)是全球首个上市的抗IL-17A单抗,于2015年1月获得FDA批准上市,用来医治斑块状银屑病,之后还陆续获批了4个新适应症(银屑病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性放射学阴性中轴型脊柱关节炎、附着点炎相关性关节炎)。

  从销售表现看,司库奇尤单抗上市第一年销售额就达到2.61亿美元,之后随着5个适应症陆续获批,产品销售加速放量,2022年全球销售额已达到47.88亿美元,2023年上半年销售额为23.48亿美元,保持稳定。

  此前诺华曾预计,未来随着更多适应症获批上市,其产品的峰值销售额将超过70亿美元。但即便能达成这一目标,离打破全球“药王”阿达木单抗的销售纪录还有不少距离。

  礼来的依奇珠单抗(Ixekizumab)紧随其后,于2016年3月获得FDA批准上市,至今已有4个适应症获批上市,2018年销售额仅有9.38亿美元,到2022年销售额已达到24.82亿美元,2023年上半年销售额也达到12.30亿美元。

  另外,全球已获批上市的IL-17抑制剂,还包括协和发酵麒麟的布罗利尤单抗(Brodalumab),以及优时比(UCB)的比吉利珠单抗,后者于2021年8月在欧盟和英国获批用于适合系统治疗的成人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

  有意思的是,布罗利尤单抗最初由安进研发,后来因为临床研究数据不佳放弃了研发。之后阿斯利康和日本协和发酵麒麟取得了该药物的研发授权,结果阿斯利康也放弃了,最终由协和发酵麒麟获得了该药的开发和商业化独家权利,并于2016年7月获日本PMDA批准上市,只不过销售方面并不亮眼。

  国内市场方面,除了比吉利尤单抗以外,其余3款IL-17抑制剂均已在国内上市,但仍由诺华和礼来形成双寡头格局。

  诺华的司库奇尤单抗于2019年在中国获批上市,并于2021年3月进入医保,此后PDB样本医院销售额增长迅速,2022年已达到4.87亿元。

  更值得一提的是,当年艾伯维的阿达木单抗在样本医院实现过亿销售,用了10年时间,而司库奇尤单抗仅上市2年就过亿。而且,根据药融云统计,2022年司库奇尤单抗和依奇珠单抗在院内的市场规模合计达到约15亿元。

  把焦点继续深入中国市场,尽管目前尚未有国产IL-17抑制剂获批上市,但已有不少国产药企的相关药物已临近商业化。

  这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国产IL-17将有望打破诺华和礼来等外资多寡头格局。

  从研发进度看,智翔金泰于2023年3月提交了GR1501针对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适应症的新药上市申请,放射学阳性中轴型脊柱关节炎适应症已完成III期临床试验入组,狼疮性肾炎适应症处于Ⅰ期临床。

  恒瑞医药于2023年4月提交了夫那奇珠单抗的上市申请,用来医治适合接受系统治疗或光疗的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

  根据恒瑞发布的财报显示,2022年7月,为期36周的针对成人中重度慢性斑块型银屑病治疗的双盲多中心Ⅱ期临床研究发表于《美国皮肤病学会杂志》(影响因子13.8),在研究中纳入187例合乎条件的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患者,以1:1:1:1随机接受每4周一次夫那奇珠单抗(40、80、160或240mg)或安慰剂皮下注射,主要终点为12周时银屑病面积和严重指数至少改善75%的患者比例(PASI75)。研究结果为,接受夫那奇珠单抗所有剂量的患者都优于安慰剂组,实现75%改善的占比分别是56.8%、65.8%、81.6%和86.5%,而安慰剂组仅为5.4%。

  另外,三生国健于2023年4月完成了SSGJ-608的III期临床患者入组,有望于2024年底申报上市;百奥泰的BAT-2306、康方生物的古莫奇单抗(AK111)和Biocad/上药帛康生物的Netakimab,均已处于III期临床;君实生物、丽珠集团等也有相应产品在开展Ⅱ期临床试验。

  其中,丽珠集团的重组抗人IL-17A/F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注射液是国内首个与IL-17A上市药进行阳性对照Ⅲ期临床的药物,其Ⅱ期临床试验结果为,该产品具有起效快、疗效好及疗效维持时间长等临床优势特点,相比IL-17A单靶点药物显示更优疗效,有望为国内银屑病治疗提供潜在更优方案。

  总结来看,尽管当下国内IL-17抑制剂赛道竞争尚未充分,但众多即将获批上市的在研产品已经预示未来市场将免不了异常激烈的态势。

  财联社11月29日电,沙特提出向伊朗投资,以限制以色列和哈马斯之间冲突的规模。

  羽绒服在玩哪一出?标价7000,打折后499,标价2000,打折后129。

  6-0!3-2!欧冠刺激1夜:2队晋级 曼联命悬一线分!曼联“炸弹”又爆了:瘫坐在地无脸见人,创30年之耻

  黄仁勋:AI将在5年内赶超人类 ,OpenAI首台AI超算是马斯克买的

  上市7个月/售7.38万起 比亚迪海鸥第20万辆下线亿美元融资 路特斯或成电动跑车第一股

  小米电视S Pro体验:千级分区MiniLED面板 高屏占比显示效果惊喜

  国产CPU努力程度让人惊叹!龙芯3A6000花了10年时间 追上10代酷睿

  Apple Pencil迭代出新,统一了USB-C接口,为何还被嫌弃?



上一篇:中菲船舶“相撞”工作后小马科斯正式表态我国反将菲方一军
下一篇:【48812】深圳市金许诺实业有限公司

备案号:粤ICP备19039425号    主要专业从事机器人系统维修,变频器维修,伺服驱动器维修,直流调速器维修,触摸屏维修, 欢迎来电咨询!

友情链接: 亚盈平台 | 亚盈体育 | 亚盈体育在线入口


首页
">
拨打电话

维修项目

联系我们